您的位置: 首頁 > 中外企業(yè)文化

“不做中國的耐克,要做世界的安踏”

出處:中外企業(yè)文化 作者:盧家傲 網(wǎng)編:中外企業(yè)文化 2022-11-21

1987年,一位17歲的少年帶著父親給的1萬元,背著從各個作坊搜集來的600雙鞋,買了一張站票,就這樣踏上了一列從福州開往北京的火車……

1

在北京,他人生地不熟,為了打開銷路,就天天往西單、王府井跑,推銷自己的鞋。

從那之后的四年里,他靠著從老家背鞋到北京賣,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,但他也發(fā)現(xiàn)家鄉(xiāng)作坊的鞋只能賣十幾塊錢,而有品牌的鞋卻能賣到幾百。

1991年,這位少年回到了家鄉(xiāng)晉江。他下決心要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。

30年后,這個品牌已經(jīng)穩(wěn)坐中國運動品牌第一、世界第三,這就是安踏,而那位當年17歲的少年就是安踏創(chuàng)始人——丁世忠。

1

從小作坊里做到中國第一,丁世忠和他的安踏到底做對了什么?

1999年,丁世忠拍板,做出了一個在當時震驚業(yè)界,甚至被視為“瘋狂”的決定——拿出80萬元簽約孔令輝作安踏的代言人,再拿出300萬元在央視體育頻道打廣告。

要知道,那時候安踏全年的利潤也只有400萬元。

1

為了這個決定,安踏內部吵成了一鍋粥。但丁世忠就一句話:“知道安踏的人多,還是知道孔令輝的人多?”而丁世忠的這場“豪賭”也為安踏帶來了爆發(fā)式的成長。

2000年悉尼奧運會,孔令輝在和瑞典名將瓦爾德內爾的曠世大戰(zhàn)中3比2勝出。

從此,孔令輝在央視體育頻道“我選擇我喜歡”的廣告詞,瞬間引爆安踏的市場,銷售額直沖3億元。

有了第一場勝利后,在代言方面目光獨到的安踏,之后更與NBA 球員克雷·湯普森簽下總價值達8000萬美元的驚人合同。這次合作極大地提升了安踏在海外的曝光度與品牌形象。

丁世忠始終堅定地認為,安踏“不做中國的耐克,要做世界的安踏”。于是,并購海外高端品牌成了安踏在全球范圍內亮出名號的不二戰(zhàn)略方向。2009年,安踏從百麗集團收購了虧損嚴重的意大利運動品牌FILA,試圖以此為突破口發(fā)力高端市場和國際市場。通過幾年的培養(yǎng),F(xiàn)ILA成為安踏手中最能打的牌。以FILA為代表的一眾并購品牌業(yè)務也為安踏帶來了全新的產(chǎn)品結構與不菲的收益。2015年到2021年,F(xiàn)ILA 營收從17.5億元增長至218.22億元,F(xiàn)ILA品牌收入占總收入的44.20%,已經(jīng)撐起安踏的“半壁江山”。

1

在簽約明星代言、并購海外品牌的同時,丁世忠也把眼光瞄向了大型體育賽事贊助,然而這條路安踏走得并不順利。

2004年底,安踏以每年2000 萬元的價格與中國籃協(xié)簽約,成為CBA聯(lián)賽的裝備贊助商。但讓安踏沒想到的是,自己提供的球鞋卻遭到了很多球員的抵制,原因很簡單,明星球員都簽約了自己的球鞋贊助商,而且在大家眼里,那時的安踏,無論在品牌形象還是在產(chǎn)品質量上,根本無法與耐克、阿迪這些國際品牌相提并論。痛定思痛,丁世忠的倔勁也上來了:外國能做的鞋子,為什么我們不能做?就是要燒錢,也要燒出高科技的球鞋!

2005年,安踏斥資3000萬元,率先在國內成立第一間運動科學實驗室,之后又逐年提高對產(chǎn)品的研發(fā)投入比例,并在美國、日本和韓國等地設立了研發(fā)設計中心。2010 年,99.5%的CBA球員都穿上了安踏的球鞋。

1

安踏持之以恒的科研投入,結出了累累碩果。在年初剛剛落幕的2022北京冬奧會賽場上,有著“冰上鯊魚皮”之稱的短道速滑比賽服,就是安踏筑起“科技護城河”的最好見證。這套比賽服由安踏自主設計,其輕薄透氣的程度達世界頂尖水準,還曾獲“ISPO全球設計大獎”的肯定。冬奧會期間,安踏“打滿全場”,口碑市值雙豐收。今年3月22日,安踏集團公布2021 年財報:全年營收同比增長38.9%, 達到493.3億元。這個數(shù)字約等于李寧的2.2倍,接近特步的5倍。更具標桿意義的是,安踏體育與兩家國際巨頭中國全資公司的同期收入相比,約等于阿迪達斯中國的1.44 倍、耐克中國的97%。如果按照當前的營收增速觀察,安踏體育大概率將在今年(2022年)完成對耐克中國的超越,國內運動鞋服市場份額由第3位上升至第1位,終結耐克、阿迪在中國運動品牌市場長達17年的壟斷地位。

無論是簽約孔令輝和湯普森,還是多元國際化的“多品牌”戰(zhàn)略,抑或是從國內聯(lián)賽被運動員“婉拒”,到累計為28支中國國家代表隊提供自主研發(fā)的比賽裝備,安踏一路走來,依靠的是實力與品質,成為了中國本土運動品牌一張閃亮的名片。丁世忠和他的安踏,也在一步步向“世界的安踏”這一目標穩(wěn)步前進。

文/本刊記者盧家傲

本文刊載于《中外企業(yè)文化》2022年10期

本項目獲得2022年度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資助(編號:P222040012)

右側廣告

本網(wǎng)站所有內容屬北京商報社有限公司,未經(jīng)許可不得轉載。 商報總機:010-64101978 媒體合作:010-64101871

商報地址:北京市朝陽區(qū)和平里西街21號 郵編:100013 法律顧問:北京市中同律師事務所(010-82011988)

網(wǎng)上有害信息舉報  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84276691 舉報郵箱:bjsb@bbtnews.com.cn

ICP備案編號:京ICP備08003726號-1  京公網(wǎng)安備11010502045556號  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1120220001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