寧德時代擬用半數定增募資購買理財產品引發(fā)市場熱議。對于短期內用不到的募資做理財可以放大資金使用效率,這是毋庸置疑的,不過,這些資金的理財時間不應過長,別變成募集的資金成了常年理財的資金,那這樣的融資與當初的初衷背道而馳。
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,主觀上講是不利于股東價值的,但客觀上講又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,所以投資者要審慎看待。如果規(guī)模不大可以不加理會,但如果金額過多,投資者要仔細分析一下購買理財產品的必要性和風險性,然后做出自己對于股價的判斷。
上市公司適當購買一些理財產品并不奇怪,而且也是必要的,但是如果一下購買230億元的理財產品,那么投資者就要好好想想,上市公司是否需要購買理財產品,購買理財產品能否賺回融資成本。
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一般可以分成幾個情況。
第一種情況,上市公司的賬面資金相對充裕,但是未來會有新項目需要資金投入,又或者雖然暫時沒有新的項目投資,但公司正在研究新的投資方向,此時把現金歸還銀行貸款或者分配給股東都不是很好的選擇,所以會暫時買入理財產品,以減少財務費用的支出,這種情況下,投資者還是應該支持上市公司的理財行為。
第二種情況,公司的主營業(yè)務經營并不好,公司不愿意繼續(xù)投入更多資金,但公司的資金也不想用于現金分紅,于是找點理財產品買買,希望能夠多少賺點錢,這樣的公司就需要投資者警惕,畢竟上市公司的主業(yè)不振,靠購買理財產品大概率不能滿足投資者的回報要求,這樣的公司最終股價也很難出現上漲。
第三種情況則是最可怕的,上市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,但是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最終輾轉進入了大股東的腰包,這類理財產品就存在不合理的地方,投資者也要小心這類公司的理財產品有無法收回的風險,最好敬而遠之。
從寧德時代的表述看,公司屬于第一種情況,業(yè)績好又不缺錢,是難得的好公司。但是問題來了,如果公司真的是一年以后才會用錢,按照公司的盈利能力,一年之后完全可以用利潤來支付這230億元的資金缺口,那么此時使用再融資來獲得這230億元理財本金,事實上造成了對股東價值的攤薄,似乎并不劃算,所以本欄說,寧德時代的再融資買理財產品不排除是為了再融資而再融資,理財實在是錢沒處花,股東價值被稀釋是不可避免的。
總的來說,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肯定無法達到投資者持有股票的利潤目標,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又是必須要多少買一點的。所以投資者只需要關注那些金額較大、占比較高的理財產品,仔細分析這些上市公司是不是資金利用效率太低,是否存在未來業(yè)績增長難以讓投資者滿意的可能。
北京商報評論員 周科競
本網站所有內容屬北京商報社有限公司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。 商報總機:010-64101978 媒體合作:010-64101871
商報地址:北京市朝陽區(qū)和平里西街21號 郵編:100013 法律顧問:北京市中同律師事務所(010-82011988)
網上有害信息舉報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84276691 舉報郵箱:bjsb@bbtnews.com.cn
ICP備案編號:京ICP備08003726號-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45556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1120220001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