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頁 > 新媒體產(chǎn)品 > 新聞繪本

北京榜樣·胡雅麗:新“八大員”

出處: 作者: 網(wǎng)編:林琴 2018-11-18

9-胡雅麗

深秋,早晨6時,天蒙蒙亮,城市好像被抹上一層灰色。

氣溫只有6度,胡雅麗裹了裹外套,拎著小馬扎、暖水壺出門了。“天冷,我那(站臺)附近有很多老人,等車的時候,可以給他們喝點熱水。”

胡雅麗今年60歲,是公共文明引導員。

6點40分,胡雅麗在寬街路口東西行站上崗。她拿出抹布,仔細擦拭著站臺護欄,同一站臺其他的引導員也各自忙著……

與此同時,城市的各個公交站臺、地鐵站臺、街道路口,都有胡雅麗的伙伴們在忙著,他們身上的“檸檬黃”外套,就好像跳動的火焰,照亮了城市,溫暖著早早出門的人們……

這街頭的“檸檬黃”,已閃爍了17年,胡雅麗的伙伴們也達到了9000人,遍及全市2300多個公交、地鐵站臺。

因為他們,“搶座”漸消失

“17年前,乘車真難,大家都是‘搶座兒’。”孫平回憶,她是公共文明引導員創(chuàng)建者之一,“那時候,公交車還沒停穩(wěn),乘客就蜂擁而上,拼命往上擠,站臺亂成一片。”

2001年7月,北京申奧成功。北京最亟待改進的是什么?

首都文明辦公開征集,乘車秩序亂、隨地吐痰、小廣告泛濫等較為集中,而且這幾個問題還都發(fā)生在公交站臺。

“文明乘車”、“文明賽場”、“文明出租車”成為“文明有禮北京人”的突破口。一支由上千名退休大爺大媽組成的“文明乘車監(jiān)督員”出現(xiàn)在主要大街、重點地區(qū)的430多個公交車站,宣傳文明乘車,勸阻不文明行為。

從北京開關(guān)廠下崗的胡雅麗加入其中。

起初,胡雅麗并不覺得這工作有多難,“請大家文明乘車,這有什么難的?”可真正干起來,胡雅麗才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想簡單了。

“請乘客們有序排隊上車。”胡雅麗數(shù)不清楚自己一天要重復多少遍這句話。有一次,一輛13路車進站,有位女士沒排隊,想從胡雅麗背后擠上車,胡雅麗一側(cè)身擋住了她。沒想到,那女士抬手就是一巴掌。胡雅麗心中的火兒騰地就上來了,可看了看手中的小紅旗,她又壓下了火氣,平靜地提醒對方,“請您排隊上車,謝謝您的合作。”周圍的乘客也站在胡雅麗一邊,那位女士低下了頭,默默排到隊尾。

干了17年文明引導員,看著乘客都有了排隊候車的習慣,站臺秩序越來越好,胡雅麗心里特高興,受的委屈和辛苦,她都不放在心上。

2006年,北京公交開始刷卡乘車,配合這一工作,文明引導員從1300人擴充到4000人,值守站臺也增加到2000個。每天早上6時許,穿著“檸檬黃”、戴著紅袖標的引導員就值守在站臺,一邊引導排隊,一邊輔導乘客刷卡上車。

劉月華,當時47歲,她是海淀區(qū)學院路附近公交站的文明引導員。

有一次,一輛公交車剛停穩(wěn),幾名拿著尖嘴鉗、扳手、電鋸、水桶等施工工具的乘客一擁而上。劉月華趕緊上前勸阻:“請大家別擠,按順序一個一個的上車!”可那幾位根本不聽,工具也橫七豎八的堵著車門。公交司機也來氣了,沖著劉月華喊,“要你們有什么用呀?還不夠裹亂的!”

雖然劉月華很委屈,可她也覺得文明不能只靠提醒,還要靠巧妙引導。她和隊友們一商量,決定用一根繩子,綁上指揮旗,做成簡易“隔離繩”固定在車門一側(cè),另一側(cè),兩名隊員手持指揮旗、伸展雙臂站立,形成夾道,引導乘客從夾道中排隊上車。“隔離繩”一掛,站臺秩序果然好轉(zhuǎn)。

但還是有乘客鉆繩子、加塞,甚至冷嘲熱諷,“還拉繩子呢,就是畫條線都不見得有人聽。”

這話提醒了劉月華,她還真要試試“排隊線”。此后幾天,她和隊友們白天上崗執(zhí)勤,晚上加班畫線……連干了幾個晚上,為學院路周邊16座公交站臺劃上了150多條停車線、300多條排隊線和160多組線路數(shù)字。

第二天,見站臺上突然冒出這么多線,乘客們很好奇,聽說是引導員利用休息時間義務(wù)畫的,大家不約而同,排隊候車。

“排隊線”這事,劉月華和伙伴們堅持了12年。“每次一人寫車號、一人畫大線、兩人拿模板,其余幾個人備用及引導交通……”劉月華說,大家通力協(xié)作,一般不到20分鐘就能完成一個公交車站的施劃。

不僅僅是“排隊線”,引導文明的妙招還有不少。

國家工商總局北行站臺,有位“遠望大叔”,名叫關(guān)鐵山。從2006年上崗第一天,他就帶著一副望遠鏡。

“乘客們都盼著自己坐的車早些進站,簇擁遠眺,誰也不排隊。夏天更甚,站臺沒有遮擋,候車乘客四處找陰涼,車一來,大家一擁而上,老人孩子往往被擠到后面。”為此,關(guān)鐵山用望遠鏡幫乘客看車號,哪路車出現(xiàn)在路口,他就招呼坐這趟車的乘客排隊,禮讓老人和小孩。在“遠望大叔”的努力下,如今這個站臺秩序非常好。

十幾年來,這些身穿“檸檬黃”的文明引導員,起早貪黑,風雨無阻地堅守在崗位上,守護著城市的文明,他們還參與到北京奧運會、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等重大活動中。2010年底,經(jīng)市政府批準,公共文明引導員隊伍作為政府購買的公益崗位,北京市公共文明引導員總隊就此成立,各區(qū)縣設(shè)公共文明引導員大隊,各街鄉(xiāng)設(shè)公共文明引導員中隊,“檸檬黃”遍及城市的大街小巷。

因為他們,路口有愛心

當了12年引導員的趙青榮一直在三里屯地區(qū)服務(wù), 這里每天來來往往著本地的、外地的、外國的,不同口音、不同膚色、不同語言的人們。

一天,趙青榮引導中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錢包,左等右等不見人來找。打開錢包一看,失主竟是一位外國朋友,錢包里不僅有現(xiàn)金、信用卡,還有護照。

“丟錢包的人一定很著急!”趙青榮趕緊報了警,根據(jù)線索,警察很快找到了失主。外國朋友看到失而復得的錢包里東西一樣不少,特別激動,緊緊地握住趙青榮的手,一邊說著“Thank you”,一邊拿出兩百美元往她手里塞。趙青榮沖他擺擺手:“這錢不能收,這是我們文明引導員應(yīng)該做的。”外國朋友連連豎起大拇指。

今年7月,連著下了好幾場大雨。雨霧中,檸檬黃格外顯眼。

趙玨靜,裹著檸檬黃的雨披,站在天安門東公交站臺,手拿小紅旗,望著雨中的長安街。

52路車,緩緩駛來。趙玨靜抬手、揮旗,引車進站,“大家排好隊,不要擁擠,前后門上車……”中門打開,乘客下車。一位男子右手攙扶著老太太,左手拿著輪椅。趙玨靜馬上上前,接過輪椅……乘客收傘,雨水濺在臉上,趙玨靜顧不上擦,她把輪椅放在站臺,又趕緊幫著扶老人。

“太感謝您了!我媽想去毛主席紀念堂,該怎么走?”男子說。趙玨靜往西一指,“您這邊直走,就能看到標識了,雨天路滑,您一定得慢點。”

“大媽,您好,我能求您幫個忙嗎?”一位姑娘跑過來,急得滿頭大汗。“別急,別急,孩子慢慢說……”趙玨靜說,“我和朋友從國博逛完出來,可是走散了,我手機沒電了,聯(lián)系不上她……”小姑娘說,“沒事,用我的手機給她打一個。”趙玨靜掏出手機,姑娘撥號,可號碼錯了。“小姑娘,不著急,你慢慢想。”女孩又按了一次,終于撥通了。聯(lián)系完朋友,女孩把手機還給趙玨靜,很是感謝。趙玨靜擺擺手,“出門在外誰都有不趕巧的時候,能幫一把,咱肯定幫。”趙玨靜笑笑,又忙著引導車輛,提醒大家排隊……

“檸檬黃”也帶動著更多的人站在路口,奉獻愛心。

去年7月,北京日報社聯(lián)合首都文明辦、市交管局等部門,在全市100個路口路段開展禮讓斑馬線示范路口試點活動,黨政機關(guān)、事業(yè)單位、街道、志愿者組織紛紛認領(lǐng)示范路口斑馬線,組織志愿者參與文明引導。

“檸檬黃”、小紅旗、禮讓、點贊……每天,文明和愛心的故事,都在路口和斑馬線上演。

因為他們,處處倡文明

“檸檬黃”也開始走出站臺、路口,走向春運場站、體育賽場、演出場所、公園景點、學校社區(qū)等公共場所,城市的大街小巷,都有他們引導文明的身影。

丹陛橋,天壇祈年殿到回音壁間的一條漢白玉大道,2017年6月底,北京多家媒體曝光部分市民在丹陛橋上“扎堆兒躺臥理療”。

張俊鳴,首批走進天壇的文明引導員之一,勸阻躺臥丹陛橋,成了她的重要任務(wù)。雖然做好了心理準備,但她還是沒想到,勸導的第一個人,就給她來個“大窩脖兒”。

這是丹陛橋上的“釘子戶”,老太太每天帶著小孫子來橋上,鋪著一個墊子側(cè)身躺著,大家勸她起來,她連眼皮都不抬:“我從小就在這里玩兒,也是在這里長大的,都20多年了也沒有人管。不就是來了幾個外國人,拍了幾張照片上了報紙電視嗎,還真當事兒了。他們算老幾呀?管得著咱中國人嗎?”

張俊鳴蹲下來對她說:“大姐,您瞧,這么多的游客都看著您呢,有什么話,咱們坐那邊長凳子聊聊去。”老太太橫了她一眼:“跟你有什么可說的?沒事找什么事呀,一邊涼快去!”圍觀的游客越來越多,張俊鳴臉上有點掛不住了,但她還是耐著性子勸道:“咱們北京人因為這事兒,上了國外的報紙、電視,您說這不是給中國丟人嘛,再說,跟這躺著,哪有在家床上舒服??!這人來人往的,您小孫子在這兒躺著也不衛(wèi)生!”

提到了孩子,老太太似有所動,嘴里嘟噥著:“我也不想讓孩子躺,可我這一天天腰疼是老毛病了,就想在這兒躺躺能治病。”張俊鳴說:“有病去醫(yī)院找醫(yī)生瞧瞧比較靠譜,就靠這石頭緩解哪管用啊,您要是相信我,我給您介紹一個中醫(yī)大夫。“老太太一聽立馬坐了起來,“中醫(yī)大夫?管事兒不?” “來,我扶您起來,抱著孩子,咱們到邊兒上我跟您細說。”

張俊鳴還真給老太太介紹了大夫,幾次治療,老太太的腰果然好多了,她也不再相信坐臥能治病了,還和張俊鳴成為好朋友,小孫子看見張俊鳴就喊“黃奶奶”,張俊鳴一愣,老太太解釋說,“你們不都穿著黃衣服嗎?”就這樣,“黃奶奶”,在丹陛橋附近叫開了。

17年來,“檸檬黃”已經(jīng)成為首都精神文明建設(shè)的一張名片。因為他們,首都市民文明素質(zhì)和城市文明程度明顯提升。根據(jù)2018年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(shù)研究基地的報告,2017年首都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(shù)首次突破85分,達85.68分,連續(xù)12年攀升,與2005年相比,上升了20.47分。

右側(cè)廣告
新聞排行

本網(wǎng)站所有內(nèi)容屬北京商報社有限公司,未經(jīng)許可不得轉(zhuǎn)載。 商報總機:010-64101978 媒體合作:010-64101871

商報地址:北京市朝陽區(qū)和平里西街21號 郵編:100013 法律顧問:北京市中同律師事務(wù)所(010-82011988)

網(wǎng)上有害信息舉報  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84276691 舉報郵箱:bjsb@bbtnews.com.cn

ICP備案編號:京ICP備08003726號-1  京公網(wǎng)安備11010502045556號  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(wù)許可證11120220001號